邱雪峰教授回顾前列腺癌诊断和治疗进展,分享鼓楼医院前列腺癌研究成果丨ESMO ASIA 2024

泌尿时讯 发表时间:2025/2/11 17:35:44

编者按

2024年末,肿瘤领域迎来了年终盛典ESMO ASIA年会。大会不仅吸引了亚洲乃至世界肿瘤学界的顶尖学者和研究专家,同时也分享了众多泌尿肿瘤研究成果。在大会现场,《肿瘤瞭望-泌尿时讯》特邀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邱雪峰教授为我们总结前列腺癌领域年度进展,并分享团队入选ESMO ASIA大会的研究成果,展望领域未来发展趋势。


《泌尿时讯》
今年ESMO、ESMO ASIA等国际大会公布了多项泌尿肿瘤进展。这些突破反映了前列腺癌,以及泌尿肿瘤诊疗方面的哪些变化?


邱雪峰 教授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


我的研究方向和关注重点是前列腺癌。2024年的前列腺癌诊疗领域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特别是在诊断评估、新型治疗策略等方面。下面将简要概述这些进展,特别是ESMO及ESMO ASIA中的最新研究进展。


诊断评估


在诊断评估方面,多参数核磁共振成像(mpMRI)、前列腺穿刺活检和PSMA PET/CT的应用日益广泛,这些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前列腺癌诊断的准确性和分期精度,可能会改变患者的临床决策。


1. mpMRI和前列腺穿刺活检


对于怀疑有临床显著前列腺癌的患者,通常推荐进行mpMRI和前列腺穿刺活检。多年以来,国内外的活检手段通常推荐靶向穿刺联合系统穿刺;但现在逐步加入了认知融合活检。研究表明,有经验的医生使用认知融合技术可以达到与软件融合技术相当的效果,同时对设备的要求更低,但对医生的技术要求更高。


此外,也有研究提出了新的穿刺方式,如靶向穿刺加病灶周围穿刺,以减少穿刺针数并降低并发症。当然,目前病灶周围穿刺的证据等级并不高,而且存在不同研究者提出的多种方案,究竟哪种最符合临床需求,仍然需要进一步探索。


2. PSMA PET/CT


PSMA PET/CT一直是前列腺癌领域的研究热点。近年来的多项研究表明,PSMA PET/CT在根治术后复发患者的再评估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相较于传统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如ECT骨扫描、CT和mpMRI,PSMA PET/CT展现出更高的灵敏性与特异性,能够发现传统影像工具未能检测到的临床复发病灶,从而使医生可以重新评估疾病状态并调整治疗方案。


因此包括ESMO在内的多项指南均建议,复发患者应进行PSMA PET/CT检查,但推荐级别为C级。这是因为虽然PSMA PET/CT可以帮助患者早期发现并进行早期干预,但是长期获益证据等级并不高,仍需进一步验证。因此,目前虽然推荐患者进行PSMA PET/CT,但还需结合个体情况及医患双方共同决定。


3. 基因检测


基因检测在前列腺癌治疗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外已经形成了较为统一的管理模式,而国内则更多地集中在专家共识上。今年相关指南更新了基因检测的推荐内容,包括检测范围、适用人群和检测方法,如HRR检测范围、TMB检测人群等。对于晚期患者,原发灶或转移灶的获取较为困难;相关研究发现,基于血清的ctDNA检测同样是有效方案之一。


治疗领域


在治疗领域,随着研究进展,不同阶段的前列腺癌治疗模式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在此分享2个我本人较为关注的阶段,即生化复发(BCR)阶段和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mHSPC)阶段。


1. 生化复发阶段


前列腺癌患者生化复发之后的治疗模式多集中于挽救性治疗,同时也会联合ADT治疗。近期也有多项研究针对生化复发阶段进行了进一步探索,其中EMBARK研究确立了恩扎卢胺单药用于高危生化复发患者的治疗地位。目前的指南和专家共识也推荐,高危生化复发患者可通过恩扎卢胺单药或联合ADT进行治疗。从中我们还可以发现药物的研发趋势,恩扎卢胺的应用正在从mCRPC患者扩展到mHSPC患者,目前已经进入高危生化复发阶段,甚至未来还可能进入术后辅助和高危患者新辅助治疗领域。


2. mHSPC阶段


晚期前列腺癌的治疗也取得了很多进展,尤其是在mHSPC阶段。今年ESMO及ESMO ASIA大会,均报道了多项二联疗法和三联疗法治疗mHSPC的研究。目前看来,三联疗法(ADT联合达罗他胺和多西他赛、ADT联合阿比特龙和多西他赛等)在较为年轻、高瘤负荷、高危且能够耐受多西他赛的特殊人群中可能具有一定优势,并且也获得了指南和共识推荐。但仍有部分患者拒绝接受化疗,因而如何挑选合适的患者,并带来长期获益,仍是未来的发展方向。目前而言,该领域的治疗缺乏相关生物标志物,因而分子影像工具的研发也是未来的趋势之一。当然mCRPC阶段也有很多研究,但目前突破性的研究结果相对比较少。


《泌尿时讯》
您及团队也在泌尿肿瘤领域进行了长期探索,今年南京鼓楼医院泌尿外科团队的多项研究入选ESMO ASIA大会。能否请您介绍下相关研究成果?


邱雪峰 教授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


在本年度的ESMO ASIA会议上,我们团队共有9项研究成果被接收,包括8项壁报和1项口头报告。鉴于我的研究领域和关注方向,将重点介绍前列腺癌相关的2项研究。


睾酮水平与长期预后


第一项研究是回顾性单中心研究,已经开展多年。这项研究分析了前列腺癌患者接受雄激素剥夺治疗(ADT)期间,睾酮水平与长期预后的相关性。研究结果发现,睾酮水平降至较低水平(2024 EAU指南推荐深度降酮<20 ng/dl),其长期生存预后更佳。研究也提示临床工作中应重视内分泌治疗患者的睾酮水平检测,因为尽管大多数患者接受了标准的药物去势治疗,但仍有部分患者的睾酮水平未能达到理想状态,可能会出现PSA进展或病情恶化。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探讨这种进展是由于药物耐药还是药效未充分发挥。虽然国际上已有相关研究报道,但在国内此类研究相对较少,因而研究入选ESMO ASIA,对于我国临床实践提供了一定参考。


瑞维鲁胺+ADT的不同年龄阶段mHSPC生存分析


第二项研究聚焦于国产自主研发的新型二代AR抑制剂瑞维鲁胺。该药物已于2022年在《The Lancet Oncology》上发表相关研究成果,并且已被CSCO指南推荐用于治疗高瘤负荷mHSPC。这项研究进行了分层的事后分析,旨在评估ADT联合瑞维鲁胺在不同年龄段患者中的疗效差异。结果显示,无论是总生存期(OS)、影像学无进展生存期(rPFS)还是至PSA进展时间,各个年龄组均显示出相似获益。此外,与对照组相比,各年龄阶段使用ADT联合瑞维鲁胺的副作用发生率及严重程度也相似。总之,ADT联合瑞维鲁胺对于高瘤负荷mHSPC的治疗有效,且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均表现良好。这一结论已在大会上通过口头报告形式分享,并与国际同道就瑞维鲁胺未来三联疗法的可能性进行了深入交流。此外,国内同道也正在进行相关研究,以探索瑞维鲁胺联合ADT在低瘤负荷患者中的应用以及其在三联疗法中的潜力。随着更多证据和数据的积累,相信ADT联合瑞维鲁胺将在mHSPC的治疗中发挥更大作用。

《泌尿时讯》
基于这些研究及最新诊疗策略,您认为前列腺癌未来的临床实践可能会有怎样的变化?


邱雪峰 教授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


在前列腺癌的诊疗领域,每年的各大学术会议均会公布多项诊疗进展。通过参与大型临床会议并总结高级别临床证据,我们期望能够规范并推动前列腺癌领域的进步。作为一名前列腺癌外科医生,我认为未来前列腺癌的诊疗可能会经历几个变化:


诊断


在前列腺癌的诊断方面,包括认知融合活检、靶向穿刺联合病灶周围穿刺等新手段的加入,可能会引起未来的较大变化。目前,国内已有多家中心正在开展相关临床研究,如鼓楼医院正在进行的一项穿刺方式的研究,预计2024年底完成入组,2025年将公布结果。


BCR治疗


高危局部进展患者根治术后的生活复发概率较高,对于后续治疗方案的选择,也是国内较为棘手的问题。国际指南通常推荐挽救性放疗联合或不联合内分泌治疗,但由于中国患者对放疗的恐惧,这种治疗方法的接受度较低。近年来,新型内分泌治疗药物如恩扎卢胺及恩扎卢胺联合ADT等方案,已被证明可为高危生化复发患者带来获益,为这部分人群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随着更多临床证据的出现,医生在选择治疗方案时也会更加有信心。


mHSPC治疗


晚期前列腺癌的治疗,特别是mHSPC阶段的治疗,在过去十年里经历了巨大变化。目前已经从单一的ADT治疗发展为多种药物选择,包括二联疗法和三联疗法等。面对众多治疗方案,如何为患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成为关键问题。当前用于mHSPC分层的工具较少,主要依赖于传统的影像学工具和病理学特征。然而随着分子分型技术的发展,预计未来将更多地采用基于影像学或分子分型的分层模式来指导治疗决策。尽管国外已经开始推荐基因检测或decipher检测套餐进行分层,但国内在这方面的应用尚不广泛,这也是未来研究和临床实践中可能发生变化的方向之一。


作者简介



邱雪峰 教授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泌尿外科副主任医师

南京大学医学院副教授,医学博士

硕士研究生导师(南京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

美国UCSF及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博士后

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

南京市青年人才工程培养对象

江苏省医师协会医学机器人专业委员会工作秘书


(来源:《肿瘤瞭望-泌尿时讯》编辑部)

声 明

凡署名原创的文章版权属《肿瘤瞭望-泌尿时讯》所有,欢迎分享、转载(开白可后台留言)。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温馨提示

添加小助手请备注“泌尿”

版面编辑:张雪   责任编辑:耿鹏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相关搜索:  前列腺癌

发表评论

提交评论
  • 相关推荐
  • 学术领域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