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时讯 发表时间:2025/3/31 11:33:09
编者按:TMT(最大化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系统化疗和局部放疗)方案是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IBC)患者的经典保膀胱治疗方案,但在化疗不耐受人群以及术后复发检测方面,仍需进一步探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陈海戈教授与张瑞赟教授团队在MIBC领域进行了多年研究,今年有9项相关成果入选EAU大会。《肿瘤瞭望-泌尿时讯》特邀陈海戈教授与张瑞赟教授现场分享国产ADC药物RC48联合PD-1单抗的免化疗保膀胱方案探索、utDNA无创检测价值、AI应用,及大会热点方向。
陈海戈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膀胱肿瘤,尤其是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IBC)患者的保器官治疗,已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传统保膀胱方案为TMT治疗,而我们中心发现,部分患者接受化疗后可能会出现肾功能损害、骨髓抑制及胃肠道等不良反应,进而影响后续方案的依从性和耐受性。随着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出现,特别是PD-1单抗在尿路上皮癌的应用(肺癌、恶性黑色素瘤、膀胱癌为PD-1单抗的第一批治疗瘤种),MIBC有了新的选择。但PD-1单药治疗时,部分患者反应不佳。
随着研究进一步发展,我们发现MIBC患者中的HER2表达(IHC 1+及以上)比例较高;并且随着国产抗HER2药物RC48的出现,为中国患者带来了更多的保膀胱希望。我们在临床过程中,对于MIBC患者先进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诊断性电切),若病理结果显示HER2高表达,则进行RC48联合PD-1单抗的治疗,以期实现保膀胱的治疗效果。
此外,我们认为还可以通过物理治疗手段改进TMT方案,即放疗联合抗HER2和免疫治疗,形成一种新型、免化疗的保膀胱方案。目前1期安全性、探索性研究已完成,正在开展2期研究(DECIDING研究1期结果证实,RC48联合特瑞普利单抗治疗组患者的耐受性良好,并且CR率较高。点击链接查看更多内容),期望2期多中心研究结果未来能够早日公布,届时及时与大家交流分享。
张瑞赟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感谢肿瘤瞭望的邀请。在陈海戈主任的带领下,我们团队今年共有9篇相关研究入选EAU,涵盖mini oral和EGPT等形式。其中的一项重要口头报告介绍了utDNA这种液态活检技术在MIBC保膀胱中的临床应用及相关探索。
如陈海戈教授所述,MIBC患者保膀胱治疗的一大难点在于患者接受新辅助保膀胱治疗后能否达到pCR。由于这些患者并未进行根治性全膀胱切除,而传统影像学、膀胱镜及尿液脱落细胞等检查方式,仅能判断患者是否达到cCR;但达到cCR的患者中,有多少比例的患者可以真正保膀胱,尚不明确。在这种情况下,utDNA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良好的检测和分析手段。前期研究结果表明,接受保膀胱或新辅助治疗后达到utDNA清除的患者均可达到ypCR,因此其能够成为保膀胱治疗的有效指标。
另一个难点在于如何识别保膀胱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早期复发的患者;如果能够早期发现并进行挽救性根治,则可能早期改善患者预后。在这方面,utDNA同样具有显著优势,一是可以对患者进行无创、长期检测,二是相较于膀胱镜和影像学检查,utDNA分析对患者的负担更轻,有助于判断哪些患者在保膀胱过程中可能出现复发,从而及早干预。
陈海戈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在MIBC的病理分子分型方面,泌尿领域国际知名中心(如MD安德森癌症中心、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医院等)已经借助TCGA数据库,探索了MIBC患者的分子分型。我们中心前期也与这些知名泌尿领域单位保持同步,但考虑到我国实际情况(如每位患者均进行测序的成本较高、缺乏可行性等),我中心于2016年开始从将基于RNA测序的方法向基于免疫组化的方法转型。
众所周知,MIBC可分为基底型和管腔型两大类,其中管腔型患者约占70%,疾病进展缓慢、预后良好,且对多种治疗较为敏感。而基底型患者通常预后不佳,一旦发现需积极干预,否则远期预后更差。基于此,我中心通过免疫组化对患者电切标本先进行HE染色,并进行免疫组化分析,进而指导分层治疗。但这一过程耗时较长(通常需要两周时间),且需要依赖病理科及辅助人员进行免疫组化检测,可能存在主观判断误差。
因此,我中心在十余年诊疗期间积累了大量MIBC患者免疫组化分析结果以及HE染色样本,通过AI大数据训练得到智能识别模型,有望简化管腔型或基底型膀胱癌的分子分型流程。这对患者预后意义重大,因为一旦识别出基底型患者并进行确认,则可及时采用包括靶向治疗、免疫药物等在内的综合治疗手段,助力患者预后改善。
张瑞赟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正如陈海戈主任之前所提到的,今年泌尿系统肿瘤领域的发展出现了明显的风向变化。尿路上皮癌,尤其是肌层浸润性膀胱癌,逐渐在三大泌尿肿瘤中走向主流地位。我认为在今年的EAU会议上,MIBC领域有三个研究热点值得关注。
首先,人工智能在MIBC研究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无论是我们自己的团队还是国际上的知名团队,都在利用人工智能进行早期诊断、药物筛选、疗效预测等探索;甚至在通用大模型的帮助下,AI能够部分辅助医生进行MIBC患者的多学科团队(MDT)决策。这无疑是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其次,MIBC治疗领域的突破和研究进展非常迅速。特别是今年的最新突破摘要(Late-breaking abstract)环节,SunRISe系列研究(SunRISe-4)报道了TAR-200联合PD-1单抗作为新辅助治疗的初期结果,显示出令人鼓舞的疗效。此外,正在进行的TAR-210系列研究也在探讨伴有FGFR突变MIBC患者使用这种新型膀胱内给药系统的疗效。随着后续数据的不断报道,腔内联合系统治疗在MIBC治疗中的作用将变得越来越重要。
第三点,分子标志物所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关键,包括基于组织、基于尿液以及基于血液的分子标志物,在今年报告中的比例也在不断增加;今年EAU组委会专门设立了一个壁报专场(Urothelial carcinoma - basic research and trials-Muscle invasive and metastatic urothelial cancer),我们团队关于尿液的两项研究入选。这也表明,大家越来越关注除传统影像学和免疫组化之外的、无创的、实时监测的新型标志物。这些新型标志物可能在保护器官功能、降低治疗毒性方面发挥重要的辅助决策作用。
陈海戈 教授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比利时鲁汶大学高级访问学者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泌尿科行政副主任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南院泌尿科执行主任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膀胱肿瘤专业组组长
学术任职
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肿瘤学组委员
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上海分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上海分会肿瘤学组副组长
中国健康促进会泌尿外科分会委员
中国装备协会腔镜与微创技术分会泌尿学组委员
国际膀胱癌联盟IBCN成员
中国膀胱癌联盟发起成员
国家自然基金函评专家
Oncology Letter、BMC Cancer、Urology等杂志审稿人
张瑞赟 教授
主治医师 留法医学博士
担任仁济医院南院区与西院区膀胱肿瘤临床医疗组-组长
仁济医院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质控专家
人才计划
上海市科委青年科技——“启明星”
上海市卫健委——“医苑新星”
学术兼职
中国抗癌协会中西整合膀胱癌专委会-委员
中国民族卫生协会疾病预防控制分会-青年委员
亚洲机器人全膀胱根治协作组ARARC-Committee Member、通讯编委
国际膀胱癌协作-IBCN International Member
BJUI中文版编委会-学术秘书
Oncology Letters、BMC Cancer、Oncology and Transitional Medicine 等杂志审稿人
奖励
首届“探届达人”全国中青年泌尿外科医师病例大赛-全国总冠军
首届“荣昌杯”全国尿路上皮癌病例演讲比赛-全国总冠军
(来源:《肿瘤瞭望-泌尿时讯》编辑部)
声 明
凡署名原创的文章版权属《肿瘤瞭望-泌尿时讯》所有,欢迎分享、转载(开白可后台留言)。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温馨提示
添加小助手请备注“泌尿”